Inside (遊戲)

bet·365 📅 2025-06-30 02:00:43 ✍️ admin 👁️ 3526 ❤️ 841
Inside (遊戲)

Inside《Inside》遊戲封面類型平台、解謎、冒險平台Microsoft WindowsXbox OnePlayStation 4任天堂SwitchiOS開發商Playdead發行商Playdead總監阿倫特·詹森(Arnt Jensen)製作人麥德斯·維布羅伊(Mads Wibroe)福瑞斯特·斯沃索特·拉智(Forest Swartout Large)設計師葉普·卡爾森(Jeppe Carlsen)編劇勞里茲·班得艾普(Laurids Binderup)程式托馬斯·克羅格(Thomas Krog)拉塞·喬恩·富爾格桑·佩德森(Lasse Jon Fuglsang Pedersen)索倫·T·馬德森(Søren T. Madsen)美術傑里米·皮特曼(Jeremy Petreman)馬雷克·波格丹(Marek Bogdan)音樂馬丁·斯蒂格·安德森(Martin Stig Andersen)索斯·貢韋爾·里博格(Søs Gunver Ryberg)引擎Unity模式單人遊戲發行日Xbox One全球:2016年6月29日 Microsoft Windows全球:2016年7月7日 PlayStation 4全球:2016年8月23日iOS全球:2017年12月15日任天堂Switch全球:2018年6月28日

《Inside》是一款由獨立遊戲工作室Playdead所開發及發行的平台解謎及冒險遊戲。遊戲無論在主題及視覺上均類似同一公司的前一款作品《地獄邊境》,玩家需扮演一名小男孩,在黑白色的遊戲環境中解決不同的難題,並同時避免在3D滾動時死亡。

《Inside》分別於2016年6月29日、7月7日和8月23日在Xbox One及Windows還有PlayStation 4上發行,iOS平台在2017年12月15日發行以及任天堂Switch在2018年6月28日發行。[1]遊戲在推出後幾乎獲得一致好評,有部份評論家甚至稱本作為《地獄邊境》的優秀的精神續作[2][3][4][5]。

玩法[編輯]

《Inside》是款解謎遊戲,玩家需控制一名沒有名字並身穿紅色衣服的小男孩探索一個超現實的環境,而遊戲畫面主要是黑白色、2.5D及利用一些濺出的顏色來突出部份環境。玩家能控制小男孩作出走路、跑、游泳、攀爬及使用物件等動作來進行遊戲,在遊戲中期小男孩更會獲得能力,能精神控制死屍並操縱他們以解決各種謎題[6][7]。當玩家未能快速地解決部份謎題時,例如是被獵人以麻醉鏢擊中、被狗隻捕捉或吃掉、或因處於水下太長時間而溺水,玩家所操控的小男孩便會死亡。本作與《地獄邊境》同樣,小男孩在死亡時會出現令人感到可怕的動畫,之後遊戲便會在最近的儲存點重新進行[7]。在本作中,有部份場景具有隱藏房間且內含一個小型球體,玩家可以進入這些房間並關掉球體,而當所有球體在玩家的遊玩過程中被關掉時,便能解鎖遊戲中的隱藏結局[8]。

劇情[編輯]

一個熱衷於研究腦波控制、寄生蟲、反重力、衝擊波、肉體改造、巨型重工業等高科技領域的不具名神秘組織,因研究實驗對象存量不足,便開始濫抓村民作為補充實驗對象,該村的小男孩為了拯救族人,隻身前往神秘組織的核心區域。

當小男孩抵達神秘組織的最核心區域,意外發現族人已被製作成肉體改造的巨型球體,小男孩便將自己也溶入球體之中,帶領族人逃出神秘組織的實驗設施,而部分組織的實驗員也因良心發現,沿路一同幫助這個巨型球體逃出設施。

最終,肉體巨型球體衝破了神秘組織實驗設施的外牆,一路往山坡下滾動,最終停在了村莊的岸邊。

開發[編輯]

遊戲工作室Playdead於2010年7月發行了黑白色的獨立遊戲《地獄邊境》,獲得大量好評及超過一百萬的銷售量[9][10]。在發行後的數個月,Playdead開展了第二個遊戲開發項目,並暫稱為「項目2(Project 2)」[11]

[12][10]。作為《地獄邊境》的精神續作[13],雖然本作與《地獄邊境》十分相似,但本作更為「瘋狂」、「怪異」及3D[12]。此外,丹麥電影協會亦提供部分資金作遊戲開發用途[14]。

雖然Playdead已經為《地獄邊境》建立了一個自定義的遊戲引擎,但最後他們選擇使用Unity為本作的遊戲引擎,以減輕工作量[15][10]。遊戲開發團隊為Unity遊戲引擎建立了時間混疊反鋸齒過濾器(英語:Temporal anti-aliasing),以為本作創建具標誌性的外觀[16]。在2016年3月,Playdead在常見開源協議下發布了過濾器[16]。

與《地獄邊境》同樣,本作的音效由馬丁·斯蒂格·安德森負責。安德森受20世紀80年代的B級恐怖電影所影響,經常使用合成音樂,但他卻不想於本作使用合成音樂。相反,安德森利用真正的人頭骨來創造骨傳導的聲音,並在頭骨上接駁音訊轉換器和接觸式麥克風,以聲音合成來還原這些聲音,最終創造遊戲的音樂[17]。本作的遊戲玩法及音樂都具有更緊密的整合,在部份謎題上音樂更能配合遊戲畫面。這需要安德森在相比進行《地獄邊境》的音樂創作時,與本作的開發團隊有更密切的合作,這亦使有更多的視覺元素能與音樂聯繫起來。安德森指出,小男孩呼吸時的胸部動作及聲音效果皆是源於自己呼吸時的動作及聲音,而當小男孩到達遊戲內的不同位置時,小男孩所表現出的平靜或恐慌情緒亦會影響呼吸時的胸部動作及聲音效果[17]。安德森亦在遊戲的整體結構及節奏上提供建議予遊戲設計團隊,希望自己的音樂能有助於建立遊戲內的緊張情緒[17]。

微軟在2014年6月的電子娛樂展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本作[9]。在公布前,本作已被計劃在PlayStation 3及OS X等非微軟平台上發行[10]。為了減短公布活動及發行之間的時間,Playdead曾特意等了四年[12]。IGN的瑞安·麥卡弗里表示此次公布是微軟對獨立遊戲開發的承諾的一個標誌[18],並且是他本人在這一年內的最大驚喜[19]。開發團隊其後將本作的發行日推遲,並希望進一步完善遊戲,但沒有提及預期的發行日期[11][20]。在發行日推遲後,原本Playdead計劃在Xbox One及Windows平台上進行初始發行[9],但之後表示在未來有興趣於其他平台上發行[12]。

Playdead在2016年的電子娛樂展上公布本作的發行日期,並推出限時促銷,讓玩家們在本作發行前免費下載《地獄邊境》。本作最終於2016年6月29日及7月7日在Xbox One及Windows版的Steam平台上發行[21]。之後遊戲於同年8月23日在PlayStation 4上發售。在2017年東京遊戲展期間,Playdead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遊戲未來會登陸到任天堂Switch以及iOS上。[1]

評價[編輯]

評價匯總得分匯總媒體得分Metacritic92/100 (X1)[22]91/100 (PS4)[23]87/100 (Win)[24]評論得分媒體得分Destructoid9.5/10[25]電子遊戲月刊9.5/10[26]Game Informer9.75/10[27]Game Revolution[28]GamesRadar+[30]GameSpot8/10[29]Giant Bomb[31]IGN10/10[32]PC Gamer美國76/100[33]Polygon9.5/10[34]VideoGamer.com10/10[35]

本作獲得普遍好評,遊戲評論網站Metacritic基於69條評論給予本作的Xbox One版本92/100的評價[22]。本作在Polygon及IGN上均是2016年最令人期待的電子遊戲[36][37]。

在2016年電子娛樂展上的遊戲預覽上,馬蒂·席爾瓦(Marty Sliva)認為本作的標題應為《超級地獄邊境》,因為Playdead以相同的方式將《地獄邊境》改進改良而造就本作,就好比任天堂將他們的遊戲帶至超級任天堂一樣[7]。

本作在電子娛樂展的遊戲評論家獎上獲得「最佳獨立遊戲」[38]。

Kotaku的柯克·漢米頓(Kirk Hamilton)表示相對於Playdead另一款遊戲《地獄邊境》的成功,本作是「進化」[39]。

USgamer的賈茲·雷格諾(Jaz Rignall)在預覽本作後指出本作是在他玩過的眾多解謎遊戲之中最為出色的一款,甚至比前作《地獄邊境》更為優秀[6]。

部份遊戲評論家指出本作與《地獄邊境》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是《地獄邊境》當之無愧的精神續作[2][3][4][5]。

中國大陸一些遊戲評分網站認為喬治·歐威爾的政治隱喻小說《一九八四》、《幽浮魔點》可能對這部遊戲的思想有著深刻影響。[40]

獲獎情況[編輯]

年度

獎項

類別

結果

來源

2016

2016遊戲評論家大獎(英語:Game Critics Awards)

最佳獨立遊戲

獲獎

[41]

2016年金搖桿獎

最佳創新遊戲

提名

[42][43]

最佳視覺設計

提名

最佳音效

提名

最佳獨立遊戲

提名

Best Gaming Moment (The Ending)

提名

年度遊戲

提名

年度Xbox遊戲

提名

2016年遊戲大獎

年度遊戲

提名

[44][45]

最佳遊戲敘事

提名

最佳美術指導

獲獎

最佳配樂/原聲

提名

最佳獨立遊戲

獲獎

2016年Unity大獎

金立方獎

獲獎

[46]

最佳電腦/主機遊戲

獲獎

Giant Bomb2016年度遊戲獎

最佳視覺效果遊戲

獲獎

[47]

最佳時刻或鏡頭

提名

2016年互動藝術與科學學會獎

年度遊戲

提名

[48]

年度冒險遊戲Adventure Game of the Year

提名

D.I.C.E.精神獎

獲獎

動畫傑出成就獎

提名

藝術指導傑出成就獎

獲獎

遊戲設計傑出成就獎

提名

遊戲導演傑出成就獎

獲獎

音效設計傑出成就獎

提名

故事傑出成就獎

提名

2016年獨立遊戲節

塞尤瑪斯·麥克納利遊戲節大獎

提名

[49][50]

優秀音效獎

提名

優秀視覺藝術獎

提名

2016年遊戲開發者選擇獎

年度遊戲

提名

[51][50]

最佳音效獎

獲獎

最佳設計獎

提名

最佳敘事獎

提名

最佳視覺藝術獎

獲獎

創新獎

提名

2017年SXSW遊戲獎(英語:SXSW Gaming Awards)

傑出設計獎

提名

[52] [53]

傑出藝術獎

提名

傑出動畫獎

提名

傑出特技效果獎

提名

第13屆英國遊戲學院獎(英語:13th British Academy Games Awards)

最佳遊戲

提名

[54][55]

藝術成就獎

獲獎

音效成就獎

提名

遊戲設計獎

獲獎

音樂獎

提名

劇情敘述獎

獲獎

原創特性獎

獲獎

2017

國家電子遊戲行業評論家獎(英語:National Academy of Video Game Trade Reviewers)

遊戲引擎攝影角度獎

獲獎

[56]

2016年Edge大獎

最佳視覺設計獎

亞軍

[57]

最佳音效設計獎

獲獎

最佳故事敘述獎

亞軍

年度工作室

亞軍

年度遊戲

季軍

參考資料[編輯]

^ 1.0 1.1 世界各國で絶賛された『INSIDE』、Nintendo Switch版、iOS版が開発中であることが判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Fami通.2017-09-23.[2017-09-23].

^ 2.0 2.1 Christian Donlan. Inside review. Eurogamer. 2016-06-28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4) (英語).

^ 3.0 3.1 Matt Peckham. Inside review. Time. 2016-06-28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3) (英語).

^ 4.0 4.1 Chris Kohler. Inside review. Wired. 2016-06-28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5) (英語).

^ 5.0 5.1 Andrew Webster. Inside is an incredible, unsettling adventure from the creators of Limbo. The Verge. 2016-06-28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7) (英語).

^ 6.0 6.1 Jaz Rignall. Xbox One Inside is a Superlative Platform Puzzler. US Gamer. 2016-06-13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8) (英語).

^ 7.0 7.1 7.2 Marty Sliva. E3 2016: Inside is Super Limbo in the Best Possible Way. US Gamer. 2016-06-13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8) (英語).

^ Kyle Hilliard. How To Find All Of Inside’s Hidden Rooms And The Alternate Ending. Game Informer. 2016-06-29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2) (英語).

^ 9.0 9.1 9.2 Philip Kollar. Inside is the next game from Limbo creators Playdead Studios. Polygon. 2014-06-09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3) (英語).

^ 10.0 10.1 10.2 10.3 Andrew Goldfarb. Limbo Follow-Up Project 2 is ‘At Least 2 Years Away’. IGN. 2012-07-27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1) (英語). 宸愷. 地狱边境的下一部作品至少两年之后才会面世_逗游网. 逗游網. 2012-07-27 [2017-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中文(簡體)).

^ 11.0 11.1 Samit Sarkar. Inside, upcoming game from Limbo developer Playdead, delayed past 'early 2015'. Polygon. 2015-06-04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8) (英語).

^ 12.0 12.1 12.2 12.3 Andrew Goldfarb. Limbo Follow-Up Will be "More Crazy". IGN. 2011-10-28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1) (英語).

^ Steve Watts. E3 2016: Inside Preview: Unsettling Feelings. Shack News. 2016-06-13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8) (英語).

^ Colton Ledford. The Cinema Inside: How the video game Inside is a better movie than most movies.. Film School Rejects. 2016-07-08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6) (英語).

^ Mike Rose. Limbo Developer Playdead Using Unity Engine For Next Title. Gamasutra. 2011-08-25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1) (英語).

^ 16.0 16.1 Alex Wawro. Limbo dev open-sources its Unity 5 anti-aliasing tech. Gamasutra. 2016-03-22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1) (英語).

^ 17.0 17.1 17.2 John Broomhall. Heard About: How Playdead used a real human skull for Inside's audio. Develop. 2015-07-23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英語).

^ Lucy O'Brien. E3 2014:Microsoft is all About the Games. IGN. 2014-06-09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2) (英語).

^ IGN's Jaw-Dropped Editors. The Biggest Surprises of 2014. IGN. 2014-12-24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2) (英語).

^ Chris Carter. Limbo developer's follow-up 'Inside' sees a delay. Destructoid. 2015-06-05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4) (英語).

^ Miranda Sanchez. E3 2016: Limbo Follow-Up Inside Gets a Release Date. IGN. 2016-06-13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1) (英語).

^ 22.0 22.1 Inside for Xbox One Reviews. Metacritic.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9) (英語).

^ Inside for PlayStation 4 Reviews. Metacritic. [2017-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8) (英語).

^ Inside for Windows Reviews. Metacritic. [2017-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8) (英語).

^ Brett Makedonski. Review: Inside. Destructoid.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8) (英語).

^ Ray Carsillo. Inside review.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2016-06-28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6) (英語).

^ Kyle Hilliard. Inside - An Engaging Interactive Nightmare. Game Informer. 2016-07-07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1) (英語).

^ Peter Paras. Inside Review. Game Revolution. 2016-06-28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1) (英語).

^ Alex Newhouse. Inside Review. GameSpot. 2016-06-28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7) (英語).

^ Lucas Sullivan. Inside Review. GamesRadar. 2016-06-28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8) (英語).

^ Brad Shoemaker. Inside Review. Giant Bomb. 2016-06-28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9) (英語).

^ Ryan McCaffrey. Inside Review. IGN. 2016-06-28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8) (英語).

^ Andy Kelly. Inside Review. PC Gamer. 2016-07-07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8) (英語).

^ Nick Robinson. Inside Review. Polygon. 2016-06-28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8) (英語).

^ Tom Orry. Inside Review. Video Gamer. 2016-06-28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0) (英語).

^ Games of 2016: Ooooh pretty. Polygon.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0) (英語).

^ Chloi Rad. 32 Games to Keep on Your Radar in 2016. IGN. 2016-01-01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8) (英語).

^ Chris Pereira. Here Are E3 2016's Game Critics Award Winners. Gamespot. 2016-07-05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0) (英語).

^ Kirk Hamilton. INSIDE: The Kotaku Review. Kotaku. 2016-06-13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8) (英語).

^ 《Inside》剧情解析 超详细剧情解析及结局解释. [2016-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7).

^ Pereira, Chris. Here Are E3 2016's Game Critics Award Winners. GameSpot. 2016-07-05 [2016-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0).

^ Sheridan, Connor. Overwatch scoops five awards, Firewatch wins Best Indie Game: Here are all the Golden Joystick 2016 winners. GamesRadar. 2016-11-18 [2016-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 Loveridge, Sam. Golden Joystick Awards 2016 voting now open to the public. Digital Spy. 2016-09-15 [2016-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8).

^ Makuch, Eddie. All the 2016 Game Awards Nominees. GameSpot. 2016-11-16 [2016-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4).

^ Stark, Chelsea. The Game Awards: Here’s the full winners list. Polygon. Vox Media. 2016-12-01 [2016-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2).

^ Unity Awards 2016 - Winners. Unity. [2016-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0).

^ Giant Bomb's 2016 Game of the Year Awards: Day Two. Giant Bomb. [2017-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9).

^ Makuch, Eddie; Imms, Jason. Overwatch Wins DICE Game of the Year, Full Nominees List. GameSpot. 2017-02-23 [201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5).

^ Hall, Charlie. Hyper Light Drifter, Inside and Virginia among nominees for 2017 IGF Awards. Polygon. 2017-01-09 [2017-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0).

^ 50.0 50.1 Makuch, Eddie; Imms, Jason. Watch The Game Developers Choice Awards Right Here Tonight. GameSpot. 2017-03-01 [2017-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1).

^ Inside, Overwatch & Firewatch lead GDC 2017 Choice Awards nominees. Gamasutra. 2017-01-04 [2017-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5).

^ Makuch, Eddie. All The 2017 SXSW Game Award Nominees. GameSpot. 2017-01-25 [2017-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6).

^ Announcing the 2017 SXSW Gaming Awards Winners. 2017-03-18 [2017-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7).

^ wbber, Jordan Erica. Bafta games awards 2017: Inside and Uncharted 4 lead the way. The Guardian. 2017-03-09 [2017-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0).

^ British Academy Games Awards Winners in 2017. 2017-04-06 [2017-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7).

^ NAVGTR Awards (2016). National Academy of Video Game Trade Reviewers. [2018-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1).

^ The Edge Awards. Edge (Future). February 2017, (302): 76–87.

外部連結[編輯]

遊戲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相关推荐

‎亲宝听
bet·365

‎亲宝听

📅 06-29 👁️ 2020
盘点10个审核最容易过的贷款app:容易通过、容易下款
夫妻分居多久才才可以离婚?
beat365在线官网

夫妻分居多久才才可以离婚?

📅 06-27 👁️ 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