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象牙不能从老死的大象身上取,偷猎者非要猎杀健康的大象?

这些结构让象牙兼具硬度和韧性,却也注定它无法像鹿角一样自然脱落。
一头大象的象牙会伴随其一生不断生长,若被强行拔除,后果可想而知,这头大象会因此而失去生命。
正因如此,偷猎者往往会选择直接杀死大象,用斧头或电锯砍下整张面部以快速取牙。
更令人唏嘘的是,象牙的“保质期”极短。自然死亡的大象暴露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中时,象牙会迅速开裂、风化,失去雕刻价值。
而偷猎者需要的是质地均匀、完整的象牙,这只有健康成年大象才能提供这样的“原料”。
非洲象的悲剧在莫桑比克戈龙戈萨国家公园被推向极致。上世纪70年代,这里曾栖息着2500头大象。
然而,长达15年的内战让公园沦为“屠场”。交战双方通过象牙贸易筹集军费,导致大象数量暴跌至不足200头。
幸存者中,超过50%的雌象天生没有象牙,这一比例是战前的近3倍。
为什么这些雌象没有象牙呢?生物学家经过长期追踪,揭开了残酷的进化逻辑。
大象的无牙基因与X染色体遗传相关。具体来说,母象X染色体上的一个名为AMELX的基因是关键,这个基因导致母象没有象牙。
无象牙的母象的雌性幼崽有一半没有象牙,而雄性幼崽则有一半可能因为基因缺陷或发育不完全而死亡。
这种“性别失衡”的进化代价,竟成了大象在人类猎杀下的求生策略——没有象牙的个体比有象牙的个体,存活率提高了3倍。
讽刺的是,这种被迫进化可能埋下新的危机:如果基因突变无法稳定,象群将因雄性短缺而面临功能性灭绝。
有人曾天真地提议:“为何不建立合法渠道,收集自然死亡大象的象牙?”
现实却证明,这反而会成为偷猎者的保护伞。
在全面禁止象牙贸易前,走私者将新鲜象牙混入“猛犸象牙”中洗白——后者因来自灭绝物种仍可合法交易。
更何况,非洲象的平均寿命约60~70年,走私者可没有这个耐心等到它们自然老死再取象牙。
象牙制品的价值几乎完全由人类赋予。古代帝王用它彰显至高无上的权力,现代文玩圈将其标榜为“身份象征”。
更荒诞的是,象牙雕刻的“艺术性”往往成为消费主义的遮羞布。
坦桑尼亚“象牙女王”杨凤兰的案例就极具代表性。
这位精通斯瓦西里语的中国商人,表面经营餐馆和农场,实则操控着东非至亚洲的象牙走私网络。
2000-2014年间,她走私近2吨象牙,最终被判15年监禁。
她的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相:每件象牙工艺品的背后,都是一场对生命的亵渎。
当然,保护大象从来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真正的解药在于切断需求。
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象牙制品的美感无法掩盖其血腥的本质时,市场才会彻底崩塌。
在莫桑比克,戈龙戈萨国家公园正见证希望:自1994年以来,象群数量缓慢回升,无牙母象比例从50%降至33%。
这或许暗示着,当人类收起贪婪,自然会修复被暴力扭曲的进化轨迹。
正如生物学家所言:“大象不需要因象牙而高贵,它们需要的是活下去的权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